2022年8月24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2021年度“桂林银行教师公益项目支持计划”项目——“童享阳光·e路家圩: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计划”的启动仪式暨项目案例研讨会在线举行。项目负责人广西师范大学余益兵教授向各位与会人员介绍了项目整体设计理念、具体思路和推进策略,来自广西柳州市、防城港市防城区、玉林市北流市、桂林市四个实验区共12所学校的嘉宾代表进行案例分享,闽南师范大学陈志英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张凤娟副教授、柳州市雀儿山路第二小学万玲玲校长、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张鹏程副校长作为特邀嘉宾参与研讨,区内外近200位专家同行同步在线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案例研讨环节,防城港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陈治禄以《“三支队伍”建设助推乡村家校特色化发展》为题介绍了三支队伍(“随喊随到”专家服务队、“教子有方”家长榜样队、“好爸好妈好孩子”点赞队)开展“四进”活动(家教讲座进村屯、关爱成长进家庭、亲子沟通进学校、倾听交流进教室)的特色活动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
图1 防城港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陈治禄主任分享
玉林北流市北流镇城南小学副主任陈垚进行了题为《“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案例分享,介绍了“互联网+二五”家校共育模式,即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家长培训,以家校协同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特色做法有:一是党建引领,家校传承红色文化;二是借力何薇名校工作室、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培育好家风;三是“互联网+教育视频”盘活资源促协同;四是家校共拍系列微视频;五是编印《家校共育同创美好未来—家校共育指导》系列手册;六是开展“小手拉大手,你我共成长”特色活动。
图2 玉林北流市北流镇城南小学副主任陈垚分享
柳州市雀儿山路第二小学老师韦敏妮老师进行题为《一起成长:亲职课程体系专业化建设十年探索与实践》,分享了该校的特色经验:一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构建“起”、“启”、“啟”三类型家长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编辑《一起成长》家校共育读本,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级一册;三是采用“3+2+1”家长培训学制,包括一至三年级家长的知行基础班,四、五年级家长的订制式践行修远班,六年级家长的成长单飞班。该课程体系在柳州市进行了检验性推广,社会反响良好。
图3 柳州市雀儿山路第二小学老师韦敏妮分享
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毛洁副校长以《家长成长三联动,卓然家校育新人》为题分享了“三润”家校共育模式。一是建立“和润心田”三级家校平台,成立班级、年级和校级家委会;二是开展“润物无声”三大培训,开展教师、家长培训和网络研修;三是建立“丰润底蕴”三大载体,包括家长进课堂、家长参与孩子成长过程、成立家长成长中心等,推进家校协同特色化发展。
图4 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副校长毛洁分享
另外,柳州市三江县独峒一中教研组长黄金成以《课题引领家访驱动,探索乡村家校共育新策略》为题进行分享了通过市级课题研究带动偏乡大家访实践活动。桂林市草坪回族希望小学书记黄军燕以《家校共学法,协同育爱心》为题进行分享以家务劳动培养爱家之心,以社区服务培育爱乡之情,以党建引领培养爱国情怀的最新探索。北流市北流镇丛义小学校长欧上泉以《家校同心育人 孩子健康成长》为题进行分享,分析了偏乡家庭教育的基本现状,提出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强化教师帮助;引导家长注重教育方法;提醒家长多陪伴孩子,并做好孩子的榜样等举措。北流市新圩镇白鸠江小学校长杨廷伟以《发挥榜样力量,挖掘教育潜能》为题进行分享,介绍了旗帜引领整合资源、家长参与学生发展、发挥当地家校共育基地作用、建立专人成长档案等特色工作。
最后,柳州市第三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涂红涛以《创建和谐家教模式,有效促进幸福家庭》为题在线视频分享了“三创建两加强”工作思路:创建高效联系机制,建立时效的沟通平台;创建和谐的家教模式,有效促进家庭幸福;创建家校工作室,建立工作资源库: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提升家长素质水平;加强家校合力应用,助推学生规划发展。
图5偏乡学校代表进行案例分析
针对上述案例分析,陈志英副教授、张凤娟副教授、万玲玲校长、张鹏程副校长分别从各自角度进行分享交流,充分肯定了各学校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的特色和经验,更期待未来特色更加彰显、成效更加显著、受益人群更加广泛。
图6 区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案例点评
案例分享研讨后,项目首席专家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余益兵博士结合广西偏乡家庭教育促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本项目的缘起背景、基本理念、内涵特质、实施途径和策略等进行介绍。本项目将继续发扬光大“童享阳光”志愿服务品牌理念,秉承“传承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情感、支持乡村教育、关爱乡村儿童”的志愿服务宗旨,立足广西偏乡家庭教育的突出困境(父母疏于管教、育儿知能不强、家教支持乏力、优质资源难以通达),重在挖掘广西民族偏乡地区的在地文化资源,倾力培育打造一支“近乡亲、懂乡音、通乡情”的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本地化、专业化、有威望的援助服务队伍,探索形成民族边疆地区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的合力机制,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具体实施方法上,一是要智库引领,通过教科研训一体化举措,推动智(理论)行(实践)转化。二是共生共享,促进城乡文化互鉴,亲子经验互哺,探索形成民族地区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的合力机制。三是家校社协同,将家庭主责、学校组织、妇儿机构落实到行动项目的具体环节,以教育循证研究数据支撑项目健康发展。由此,提出了校长亲抓制度建设,家庭教育生活化、学校教育系统化、教育资源在地化、家校协同常态化的整体行动方略。
在总结部分,防城港市防城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周冬梅认为,该项目打通了家庭教育从理论、实践到具体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各单位汇报活动精彩纷呈、专家点评高屋建瓴、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播种希望,更充满希朝气!让我们坚持用最具大爱的教育情怀,让孩子们遇见世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