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一句句《论语》的名言,让静谧的山村多了几分国学的气息,让孩子多了几分书香的味道。
一本《学庸论语》,一个爱心书包,一片热忱之心,大学生志愿者怀揣着“尽一己之力,为孩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的信念回到家乡,与家乡的孤儿和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一起学国学,诵论语,用感恩行动孕育着爱心之旅,用优秀传统文化共筑了心灵家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就是“小黑板计划”,用七年的默然坚守和行动,诠释着我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美丽情怀。
七年感恩行动孕育爱心之旅
“国家给我一份奖助,我还社会一份感恩”,
2007年2月,我校青年教师和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大学生怀着这一份情怀,发起了“小黑板计划”公益项目,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010年该项目被纳入学校资助育人和校教育发展基金会重点资助项目。
七年来,为提升感恩行动和服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品质,“小黑板计划”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最初的暑假下乡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到资助留 守儿童到城市和大学“游学”,到支持大学生返乡与家乡的留守儿童结对传诵国学,主要方式是组织和支持国家奖助学金获得者与家乡的留守儿童结对子,读国学,诵经典,以文化传承、精神鼓励、心灵关怀、榜样带动、成长引领等方式陪伴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经过七年的发展,“小黑板计划”感恩爱心之旅已从广西师大走向了其它高校,从广西走向了全国。截止到2014年4月,“小黑板计划”与孤儿和留守儿童结伴读《论语》的公益活动得到了湖南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贺州学院等近十所高校2000多名大学生积极参与,感恩爱心足迹已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广西68个县。
对于“小黑板计划”今后的发展,校总会计师、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丁静向我们介绍道,“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平台优势,积极联合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充分利用好国家资助育人政策,为大学生搭建更为广阔和便捷的感恩回报社会的桥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运营模式上从单纯的争取社会捐赠到引进公益创业的理念,尝试‘用市场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依托学校出版社出版相关国学书籍,及开发相关产品,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和新路子,为学校公益创业教育和乐群文化品牌集群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用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心灵家园“和留守儿童一起温暖成长,用国学构筑心灵文化家园”,小黑板计划及她的志愿者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和感恩爱心之旅诠释着自己的宗旨和愿景。
“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老家在云南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村,那里山高路险,交通非常不便,在寒冷的冬天经常会有积雪。开始还怕没有孩子参加,结果来了10多名留守儿童,其中最远的孩子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我家。我腾出一个房间作为临时教室,每天下午带领他们读论语,虽然不明白里面的意思,他们却越读越津津有味。村里的孩子都没有学过《论语》,没有书,他们就自己动手抄,看到他们抄书时被冻坏的手,我真不知道该难过还是感动。如果有支持,真心希望可以给每一个孩子一本《论语》。”
在接受广西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我校文学院的志愿者周光特说道,“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我们是这里的骄傲,也是这里的希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村里的留守儿童,提高他们的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他们的国学素养,毕竟我们曾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留守儿童”。
“我的家乡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没想到我的国学朗读班能招到32个人”,来自我校文学院的志愿者赵芳娇在心得体会中写到,“只有自己亲身实践了,亲眼看到孩子渴望的眼神,我才真正了解到在遥远的山区,在中国的一角,孩子对知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是何等的强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来继承,国学经典教育要从儿童抓起,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孩子不能被遗忘,他们更需要,效果也会更明显。”
“和我一起品读国学的是一位单亲家庭的小孩,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但孩子很坚强、很懂事。当我问他今后的愿望时,他只简单的说了一句话‘长大后想象老师一样,默默付出而不求任何回报,哪里需要我,我会何不犹豫去选择’。听完他的话我顿时语塞。每一个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天使,然而却不是每一个天使都有翅膀。这些孩子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尊重和支持,拥抱和温暖,可很多时候他们只能默默等待,等待成长”,国家助学金获得者,来自我校美术学院的志愿者李娜在谈起自己的体会时说道。“志愿者是个神圣的名词,是参与的象征,是博爱的象征,是爱心的代言,没有报酬,没有掌声,没有花环,有的只是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是我与孩子一起传诵论语后对志愿者的理解。作为小黑板计划志愿者,我感觉很自豪,就如孔子在论语中所强调的君子要有仁爱之心。我希望通过读论语,孩子也能开放情怀,丰富知识,有仁爱之心,一起弘仁习礼兴乐明道修的君子归。”
难得可贵的是,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小黑板计划公益活动中,不仅懂得了感恩、友善、责任,懂得了爱,还学会了思考。“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建得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碑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因为失去,所以痛心;书籍并不是文化的全部,但它却是文化最大的承载者;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符号,这不是传统不传统的问题;如果能让国人生活更幸福,没有什么传统式值得留恋的;可是,如果传统里就有让我们幸福的养分,又何苦他处苦苦追寻?”,学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桂林理工大学的志愿者黄琨在完成寒假志愿者服务返校后写下了这首诗。
小黑板计划及她的志愿者正用它深远的情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公益的桥梁,在自己和留守儿童的心中构筑着心灵的文化家园,为中国梦培育着中国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亮丽品牌
“用感恩凝聚爱心,用品牌彰显力量,聚起是一把火,散开是满天星”,小黑板计划七年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相继获得“新公民杯”大学生公益项目征集大赛、“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和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的奖项,及经费支持。广西日报对“小黑板计划”的公益活动进行了两次报道。2007年中央电视台把“小黑板计划”的故事编入了其关心留守儿童的大型主题公益节目《春暖》晚会,校党委王枬书记和故事的主人公贾金生同学还受邀请参加了晚会的录制现场。
“小黑板计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亮丽活动品牌,值得学习、借鉴和大力推广。”全国优秀教师、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专家组成员林春逸教授也为小黑板计划“点赞”。他认为“小黑板计划形式新颖,内容设计独特,志愿者以同乡身份与孩子结伴读国学,使得这份关爱更牢靠、更持久,对孩子的激励效果会更佳。它既教育了大学生,也教育了儿童,可以让双方都得到健康成长,
活动具有双赢性。通过结对子,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他们的感恩意识,爱国爱乡爱家之情;通过一起学国学、传诵经典,弘扬了中华文化,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和树立文化自信的目的,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工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于它的重要性和如何实施,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多次重要的讲话,教育部为此也专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贯彻落实,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的创新上下功夫、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营养上下功夫、在贴近当代青少年学习发展的规律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和内心信念” ,校党委书记、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枬教授,在接受记者的访谈时说道:“小黑板计划,以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为主体,以留守儿童为关爱对象,以国学经典为内容,以爱心公益为桥梁,以返乡支教为载体,通过大手牵小手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和农村、在大学生和孩子当中形成了薪火相传的态势,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和留守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其中融入爱心和感恩的倡导更是提升了它的吸引力,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增加了大学生学习和弘扬国学经典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动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才是教育的最佳境界。难得可贵的是通过公益的桥梁,小黑板计划正在努力构建了一个‘和留守儿童一起温暖成长,用国学构筑心灵文化家园
’这一有共同价值认可的社区,这一社区一旦形成,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会在大学生、留守儿童和所有参与者的心田播下种子,并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相信小黑板计划,今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一定会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小黑板计划的志愿者们与家乡的孤儿和留守儿童们一起学国学,诵论语
小黑板计划2014年寒假“相约论语一百”服务学习反思会
小黑板计划志愿者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