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兼顾“公益诉求和创业梦想”备受80、90后大学生的关注,其旗帜鲜明的社会使命导向性为高校创业教育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大学生公益创业,不是仅仅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在公益领域成功创办多少家实体,而应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和最具社会责任担当的一代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入开展。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创业教育观、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孵化平台等。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对公益创业的概念界定和对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都还比较模糊;师资队伍贫乏;课程体系建设尚未起步,当前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主要还是援引国外的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的SYB等,至今没有本土化的课程体系,在公益创业领域现在只有湖南大学编写出版了《公益创业学概论》一书;实践孵化平台和孵化机制不完善,当前只有联想、零点、谷歌等企业和NPI、南都基金等民间机构,在举办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高校参与还不是很多;公益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比较弱,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再到学生,都没有形成对公益创业的重视和全面的了解。所有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目前公益创业校园氛围的缺失,而没有形成校园氛围的现实也必将阻碍了公益创业在校园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更好地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笔者认为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公益创业教育领导机构,把公益创业纳入本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把公益创业教育和公益创业实践当作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领青年成长的重要创新载体来抓;有条件的高校,还应成立公益创业研究机构,做好国内外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的信息收集和对本校公益创业实践经验的总结。
对于新事物,在短时间建立公益创业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办像“希望工程”、“李连杰壹基金”等一样的公益创业实体,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像创办企业一样,先做产品研发和实验,就是先孵化公益项目,培养学生的公益创业视野。联想、零点、谷歌等企业和NPI、南都基金等民间机构,面向全国青年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创业大赛,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和参与面。当前,高校应该抓住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学校自己的公益创业基金,举办公益创业大赛,锻炼队伍,营造氛围,积累经验。广西师范大学,自2005年起,就积极组织和指导师生积极参加全国展望计划办公室、南都基金、谷歌、联想集团、零点集团等企业和机构举办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并累获资助,从参与别人的比赛,在学习中模仿和提升,到自己筹募资金成立60万公益创业创投基金和建立公益创业研究与促进中心加强公益项目运作的研究,面向广西高校举办“乐群杯”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成功孵化了“小黑板计划”、“五彩画笔•绚烂童年”、“金凤计划”等公益创业项目的经验值得借鉴。
公益创业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因此能力建设和广泛的交流尤显重要。公益创业涉及公益项目选向、计划书撰写、团队建设、社会资金募集、项目管理和运营、项目效果评估、创业公信力维护,等等,大学生公益创业面临“能力恐慌”,而这些能力又不是一个高校、某个机构能独自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综合参与。我们可以通过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联盟、创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网站、社会企业家进高校介绍公益创业成功经验,开展公益创业能力培训班,搭建交流和能力培训的平台,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培养骨干和“种子”,以迎接大学生公益创业春天的到来。(校团委 罗元)
《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20日第五版):公益创业教育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