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最近广西师范大学校园内最为风靡的活动,不得不提及“女大学生素养”系列讲座。此讲座在广西师大三个校区共举办了近30场,场场爆满,反响热烈。文学院2008级学生闵莎向记者描述她听过的系列讲座时,格外激动。“真是太轰动了!有一次讲座,在交流互动阶段,就有个女生站起来,非常激动地对老师说:‘感谢老师,让我茅塞顿开!’”
这个系列讲座专为女生“量身定做”,分为“性情女生”、“智慧女生”、“魅力女生”三大板块,内容涉及女性自立、女大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等。开展系列讲座的12位老师,都是该校具有博士学位并获教授职称的女教师,她们的年龄大多在五十岁以下,内外兼修,气质如兰。教师们针对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体验,激励女大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她们进行角色定位、生涯规划,同时修养身心、陶冶气质,促进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女大学生素养”系列讲座的创意者、发起者,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教授对记者谈及开办讲座的初衷:“师范院校历来女生比例较高,广西师大本科生中女生比例已达67%。重视女生教育,就是重视未来母亲的教育,这是关乎下一代整体素质的奠基教育。”
“女大学生素养”系列讲座只是广西师大女大学生培养体系的一部分。近年来,该校在女大学生培养方面不断摸索,开辟新途径,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亮点突出:能力发展性帮扶
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贫困女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如何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关爱?如何帮助她们摆脱自卑心理,改变观念,进而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广西师大近年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06年4月,“金凤计划”应运而生。
“金凤计划”全称为“贫困女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由中国妇女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社会公益促进中心和广西师大校团委联合发起,至今已举办了3期。旨在通过培训和提供锻炼机会,帮助贫困女大学生改变观念,树立信心,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和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在回报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该项目实施三年来,积极借鉴发达地区女性职业发展能力教育培训经验,并融入对贫困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能力发展的思考,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交流学习、公益项目运营等能力提升与内心成长、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内外兼修”的培养模式,摸索出了贫困女大学生能力发展性扶贫的新路子。2009年暑假,“金凤计划”的第三期学员开展了上海行活动,有近30名大学生到上海考察学习。在短暂的8天时间里,“金凤”学员们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
“金凤上海之行”开阔了学员们的视野,在增长见识中提升了发展的情怀和气魄。家住河北农村的学员高秀春告诉记者:“西岸创意产业园的一家手帕工厂的产品深深吸引了我,他们将传统产品赋予了新的创意,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创业亟须的精神,上海之行给了我们更多的压力和发展自己职业能力的动力。”
多管齐下:女大学生培养模式日渐完善
目前,广西师大在女大学生培养方面已经设立了专项培养基金,并且成立了女性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教师在女性与民族发展、女性与生态环境、女性社会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前沿》、《当代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同时,在女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探讨中,该校积极推进、让先进的性别教育进课堂。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价值观,尊重女性、推进两性平等,开设了《婚姻家庭法》、《家庭社会学》、《妇女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学生活动中,广西师大更是利用“女生文化周”这一传统品牌丰富广大女生的课余生活,创造引领缤纷多彩的校园女生文化。“女生文化周”系列活动是专为女生所打造的特色活动,为女生们发现自我美丽,展示自我风采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具体包括魅力女性风采展、女性题材电影展播、大型游园活动、商品展卖等一系列活动。
此外,为了提高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切实帮助女大学生求职,广西师大联合《桂林晚报》、桂聘人才网共同举办了“帮MM找工作——女性专场招聘会”,首场招聘于2009年4月28日在该校举行。桂林市20多家企业到场设点招聘,上千名应届女毕业生前去应聘。
有基金、有理论、有活动、有项目、有成效,而且从进校开始直到毕业,广西师大在女大学生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养模式。
拓宽视野:服务乡村贫困女孩
广西师大不仅关注本校女生的培养,还将视野放在社会、尤其是对未成年贫困女孩的关心和帮扶上。
“关爱女孩行动”项目于2008年由广西师大校团委“万众爱心学校”发起,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志愿者们撰写的调研报告曾荣获广西关爱女孩青年志愿者行动调研报告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广西师大“万众爱心学校”关爱女孩行动项目入选2009年“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2009年,该校关爱女孩行动项目实践小组创新性地采用了主题实践和团队调研相结合的活动形式,鼓励队员们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调查合作中,采取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调查方法了解当地实际情况。11名志愿者分小组先后走访了广西合浦县城、廉州镇、党江镇、公馆镇及曲樟乡,深入当地农村开展社会平等、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偏高等问题的调研。
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关注女孩的生存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广西师大还积极捐助一些辍学以及需要帮助的女孩。其中,以出版社“爱心助学结对子”活动成效最为显著。1995年,广西师大出版社捐资数万元与广西教育出版社共同在广西贫困山区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泗水乡小学办起由42名少数民族女孩组成的“民族女童班”。该班学生读完小学后于1997年集体升入初中,人数扩展到50名,更名为“泗水初中民族女子班”。在两社的资助下,这50个女孩顺利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1998年秋,广西师大出版社为了使贫困山区更多的渴望读书而家庭又无力送其上学的女孩能接受义务教育,又到更为偏远的广西山区民族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保桓中学,捐资15万元办起了60人规模的“民族女子班”。
此后,出版社每隔三年资助一届,现已资助5个女子班,共计280人,绝大多数是家境困难的少数民族女童,使她们圆了读书梦,顺利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在出版社的继续资助下不断求学深造,以至读了大学。
《中国妇女报》2009年10月14日第三版发表文章《“金凤”起舞漓江畔——广西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培养有特色》